本報記者 周尚伃
今年是資管新規正式實施的第一年,券商資管業務結構持續優化。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券商以主動管理為代表的私募集合資管計劃規模提升至3.59萬億元,首次超越以通道業務為主的私募單一資管計劃規模,逐步回歸資管業務本源。同時,在積極布局公募賽道的背景下,券商公募基金(含大集合)規模也增至1.11萬億元。
通道業務規模持續收縮
主動管理能力不斷提升
據中基協發布的最新資管業務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為68.51萬億元。其中,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私募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為7.68萬億元,較一季度末減少0.17萬億元,占比下降為11%。
以主動管理為代表的私募集合資管計劃規模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占比提升至47%。具體來看,券商私募單一資產管理計劃產品規模為3.53萬億元,占比為46%;私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產品規模為3.59萬億元,占比為47%,首次超越單一資產管理計劃;證券公司私募子公司私募基金產品規模為5622.9億元,占比為7%。
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為13.36萬億元,其中,券商單一資產管理計劃產品規模高達10.99萬億元,占比82%;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產品規模為1.91萬億元,占比僅為14%。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資管去通道化是資管新規近幾年的明確方向,加大主動權益性配置,也是眾多資管選擇的重要路徑。”
今年上半年,券商資管主動管理規模占比持續提升以及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同比增長,或進一步助力資管業務收入表現穩??;券商資管業務實現凈收入133.19億元,同比下降7.94%。
陳靂告訴記者,“對未來而言,券商一方面要重點加強投研能力,重點在集合投資產品上多下功夫;另一方面,重點加強銷售能力和風控水平。在投資端,指數型配置、債券型配置以及ABS業務都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加速布局公募賽道
規模增至1.11萬億元
當前,券商資管業務結構持續優化,凈值化轉型成效凸顯,并不斷向公募基金業務滲透,以進一步打破原本以“合格投資者”為高門檻的限制。中證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券商公募基金(含大集合)規模較去年末增長7.75%至1.11萬億元。
Wind數據顯示,按基金轉型生效日,截至9月19日,目前已有46家券商及資管子公司完成了221只大集合產品的公募化改造;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資管、光大資管、海通資管、東證資管、華創證券、廣發資管、東海證券均完成10只以上產品公募化改造。
其中,今年以來券商已完成69只產品改造,并且有不少券商的大集合產品已全部完成公募化改造。其中,由于券商現金管理類產品轉型過渡期延長至2022年底,因此,今年以來約50%完成改造的產品為現金管理類。
目前,公募基金規模超1000億元的券商僅有東證資管、財通資管及中銀證券。部分券商在半年報中表示,上半年積極謀劃資管業務轉型并布局公募市場,持續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推進資產管理業務高質量發展。7月份,國金證券設立國金資管獲核準,成為今年以來首家獲批設立的券商資管子公司。
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券商資管公募化轉型正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券商資管要想在公募領域后發制人,需要重點在投資理念、資源協同上兩方面發力。
近年來,券商資管頻現產品運作不規范、投資決策不審慎、估值方法不合理、風險管控制度存在缺失等問題。當下,券商資管業務的合規風控能力及專業能力的建設,也需跟上規模增長的速度及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