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受權益市場波動加劇、債市調整、保費承壓等多重因素影響,去年非上市壽險公司業績表現慘淡。
截至2月3日,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59家險企合計凈利僅為24億元,同比大幅下滑94%。其中,有27家盈利,合計凈利為210億元;32家虧損,合計虧損186億元。
從凈利及虧損較多的險企看,4家凈利超10億元,泰康人壽凈利最多,達118.3億元;7家虧損超10億元,其中3家虧損超20億元。
凈利下滑的背后是投資收益下行。從上述59家險企的綜合投資收益率來看,去年僅5家超過4%;9家在3%—4%之間;15家在2%—3%之間;其他均低于2%,其中有7家為負,最低為-4.16%。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謝遠濤對記者表示,近三年是險企極其艱難的3年,除疫情因素之外,市場調整也讓險企倍感壓力,三大利潤來源(死差益、費差益、利差益)不斷被壓縮。此外,行業資產負債匹配難度不斷加大,中小險企往往很難找到足夠的資產以匹配長久期負債,這都給保險公司運營帶來困難。
從一家去年虧損超過20億元的險企的經營情況來看,一方面,該險企表示,公司個險標準保費達成率未達成計劃導致了個險NBEV未達成計劃。個險標準保費未達成的主要原因是人身險市場下行,個險核心人力(包括績優人力、長險活動人力及新增人力)達成不及預期。另一方面,公司財務投資收益整體不及預期,一是非標資產配置不足,二是權益類資產收益不及預期。
除凈利大幅下滑之外,壽險公司凈資產也出現縮水。剔除2022年開業的國民養老,58家險企去年凈資產縮水727.34億元,較2021年末降幅超過20%。其中,僅8家凈資產同比增長;其他50家均出現下滑,有22家凈資產出現銳降,降幅超過30%。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對記者表示,相較凈利的大幅下滑,去年不少險企凈資產銳減更加值得關注,畢竟,凈利還可能通過投資的浮虧浮盈來做調節,但凈資產變化則顯示出有大量浮虧并未體現在損益表上。
周瑾進一步認為,當前,中小險企最大的困境是如何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來提升核心能力和轉型發展模式。過去“黃金”十年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是來自于人口紅利和政策紅利,這一過程中,諸多中小險企并未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戰略搖擺、經營短視、管理粗放、人才匱乏、風控薄弱等問題很普遍,最近幾年內外部多種因素的疊加,使得行業的弊病加速暴露。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亦對記者表示,很多中小險企當下的最大經營困境是,資產端和負債端經營管理能力不足,業務沒有特色,缺乏核心競爭力。當下,外部經濟環境的諸多不確定性和嚴監管趨勢仍將持續影響中小險企。
從應對之策來看,周瑾表示,2023年仍然是壽險行業轉型的陣痛期,中小險企應該摒棄快速反彈或彎道超車的幻想,修煉內功,深耕市場,前瞻規劃,做好布局,從客戶長期經營和公司可持續發展的視角,重視產品、服務、營銷、風控和科技等一系列能力的打造,如此,才能贏得未來市場競爭的優勢。
謝遠濤認為,中小險企一方面需要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純粹定期壽險對久期要求高,更容易消耗償付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國家政策在養老方面的布局,克服短期陣痛。金融市場的完善無疑有利于緩解當前面臨的困境。
李文中表示,中小險企一方面需要適應外部環境與監管政策的變化,加強自身在經營管理、資金運用、內控機制、償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另一方面,需要調整發展思路,關注細分市場,樹立差異化發展理念,打造與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