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冀川
9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科技創新和“走出去”有關情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吳振斗表示,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計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建設30個高質量中醫藥海外中心。
加強中藥新藥創制與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研發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醫藥事業穩步發展,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日益緊密。中醫藥的傳承、發揚和創新因現代科技的融入迎來了新的機遇。
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管理的國家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主要職責之一,便是擬訂和組織實施中醫藥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規劃。數據顯示,國家中醫藥局會同科技部、衛生健康委等部委,建設1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中醫類國家醫學臨床研究中心,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6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會同發展改革委,建設40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布局建設17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
研發創新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吳振斗指出,十年來,通過臨床和機理研究,中醫藥在治療缺血性中風、非小細胞肺癌、糖尿病、慢阻肺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見多發病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一批中醫藥特色治療方案。
如陳竺院士團隊揭示了傳統中藥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作用機制,患者五年無病生存率升至90%以上,獲得舍貝里獎。
陳香美院士團隊揭示了IgA腎病進展新機制,中西醫結合治療讓IgA腎病導致的尿毒癥患病率下降10.5%,療效提高20%,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劉保延研究團隊證實了針灸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有顯著優勢,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廣泛認可,推動了針灸更好地走向世界。
此外,人工麝香等一批珍稀瀕危藥材研究成果,為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近日,科技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發布了《“十四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吳振斗說,該規劃將持續加強中醫藥科技支撐平臺建設,推動中醫原創理論系統化詮釋與創新,闡釋中醫藥治療重大疾病的核心病機,優化防治方案,加強中藥新藥創制與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研發,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發揮好引領和支撐作用。
實施新一輪“走出去”發展規劃
在中醫藥“走出去”方面,相關建設步入快車道、邁出新步伐,同樣取得系列顯著成果。
吳振斗介紹,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我國與40余個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簽訂了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開展了30個較高質量的中醫藥海外中心、75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31個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工作。中醫藥內容納入16個自由貿易協定。
如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藏醫藥浴法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推動國際標準化組織成立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陸續制定頒布89項中醫藥國際標準。推動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傳統醫學決議》,發布《世界衛生組織2014-2023年傳統醫學戰略》,《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以中醫藥為主體的傳統醫學章節。
吳振斗介紹,目前“一帶一路”的建設上,中醫藥合作交流已經成為新亮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相關部委,特別是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實施新一輪的發展規劃,《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
該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一帶一路”的重點,聚焦政府間和國際組織框架下的合作,國際科技交流、科研平臺建設與重大的裝備研發,擴大中醫藥類產品貿易,提升企業“走出去”水平,協同對接區域戰略,加強國際學歷教育與培訓合作以及擴大國際傳播等八個方面。
計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建設30個高質量中醫藥海外中心,頒布3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打造10個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品牌項目,建設50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和一批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加強中藥類產品海外注冊服務平臺建設,組派中醫援外醫療隊,鼓勵社會力量采用市場化方式探索建設中外友好中醫醫院。
吳振斗表示,“我們的愿景是到2025年,中醫藥政府間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科技研發、文化傳播等領域的合作能夠扎實地推進,中醫藥產業國際化水平不斷增強。”
(編輯 白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