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
下載客戶端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財經頻道 > 宏觀經濟 > 正文

增強參保人獲得感 個人養老金制度還需多做“功課”

2022-09-23 06:08  來源:證券時報

    近期,多家銀行備戰個人養老金賬戶系統測試,并在移動客戶端上線專區先期宣傳展示,只待“一聲槍響”正式啟動業務試點。

    我國推出個人養老金制度,意在將現有養老第三支柱從以產品制為核心的發展模式轉向國際主流的個人賬戶制。就個人使用感受而言,最直觀的變化就包括養老金融產品日常管理的便利性。以往個人購買養老投資屬性的基金、保險、銀行理財等金融產品往往來自不同渠道,即便在移動數字化大發展的當下,個人查看所投產品的收益情況,也要打開銀證保不同金融機構的APP,這種零敲碎打式的分散化產品投資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養老金融投資體驗,更不利于養老體系的擴容發展。

    從全球老齡化、少子化的發展歷程看,公共養老體系難堪重負,可持續發展日益遭遇嚴峻挑戰,引入個人賬戶便在過去近四十年里成為很多國家完善養老體系的不二選擇。一個專屬養老金賬戶,不僅僅是資金規模和產品類型的簡單展示,其背后離不開政策制度保障和成熟金融市場護航。對我國來說,實現個人養老金制度順暢運行,增強參保人的獲得感,需要做好的“功課”還有很多。

    在政策保障方面,盡管各類金融機構躍躍欲試,相中養老金管理的巨大市場潛力,但對養老金管理機構亦需要完善績效評估考核機制,對養老金融產品創新實施嚴格監管,強化管理機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風險共擔機制,細化完善針對養老金融服務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為提高第三支柱參與度,需完善稅優激勵細則,探索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向個人養老金賬戶“轉賬”功能,為參保人提供看得懂、弄得清的養老金融產品和賬戶服務等。

    更為重要的是,個人開設屬于自己的養老金賬戶,是通過犧牲一定規模的當下資金流動性,以期換取幾十年后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為避免金融機構出現道德風險,除了機構本身要完善內控合規制度外,監管政策和法律制度應發揮更大的作用,從頂層設計保障養老資金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

    發達國家養老金投資體系日臻成熟,也是歷經多輪金融市場巨震“洗禮”的磨練,但至今仍難言盡善盡美。于我國而言,在總結國外實踐得失的同時,如何突出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普惠性和可持續性,讓參保人吃上“定心丸”,能夠信任地將積蓄交付給機構進行長期投資,還需政府、機構等多方持續努力。

-證券日報網
  • 24小時排行 一周排行
激情五月五亚洲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即可下載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