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優化央行政策利率體系,發揮好利率杠桿的調節作用
本報記者 劉琪
9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發布文章《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文章指出,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領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黨的十九大以來,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人民銀行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重點推進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以改革的辦法推動實際貸款利率明顯下行。完善中央銀行政策利率,培育形成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同時,堅持以自然利率為錨實施跨周期利率調控,發揮市場在利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利率環境。
在推動貸款和存款利率進一步市場化方面,一是推動LPR改革。文章表示,目前,LPR已經成為銀行貸款利率的定價基準,金融機構絕大部分貸款已參考LPR定價。LPR由銀行報價形成,可更為充分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市場化程度更高,在市場利率整體下行的背景下,有利于促進降低實際貸款利率。LPR改革以來,企業貸款利率從2019年7月份的5.32%降至2022年8月份的4.05%,創有統計以來最低水平。
二是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文章表示,隨著存款利率市場化機制的逐步健全,2022年9月中旬,國有商業銀行主動下調了存款利率,帶動其他銀行跟隨調整。這是銀行加強資產負債管理、穩定負債成本的主動行為,顯示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
在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方面,一方面持續完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目前我國已形成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為中期政策利率、利率走廊機制有效運行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另一方面,建設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和利率傳導機制。經過近30年來持續推進,我國的市場化利率體系不斷建設完善,培育了以質押式回購利率、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等為代表的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國債收益率曲線趨于成熟,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也日益增強。在此情況下,人民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釋放政策利率調控信號,在利率走廊的輔助下,引導市場基準利率充分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并通過銀行體系最終傳導至貸款和存款利率,形成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調節資金供求和資源配置,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在以自然利率為錨實施跨周期利率調控方面,文章指出,我國貨幣政策始終堅持以我為主,以靜制動,引導市場利率水平穩中有降,效果較好。目前我國定期存款利率約為1%至2%,貸款利率約為4%至5%,真實利率略低于潛在實際經濟增速,處于較為合理水平,是留有空間的最優策略。
在堅持發揮市場在利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方面,文章指出,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始終堅持發揮市場在利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
貸款方面,人民銀行充分尊重商業銀行對貸款利率的定價權和利率的浮動權,由銀行綜合考慮借款人信用風險、貸款期限等因素與其協商確定貸款利率。目前我國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已經比較高,貸款差異化定價已經比較普遍。
存款方面,人民銀行亦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由商業銀行自主定價。隨著存款利率由行政管制走向市場化,存款產品也由單一化走向差異化。在傳統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基礎上,銀行根據存款人類型、期限、金額等要素,開發出不同的存款產品,例如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等,滿足不同客戶需要,不同銀行、不同產品、不同期限的存款利率定價有所不同。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釋放LPR改革效能,加強存款利率監管,充分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重要作用,推動提升利率市場化程度,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優化央行政策利率體系,發揮好利率杠桿的調節作用,促進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